抱持理想,顺便赚钱。记者再次采访中联环公司董事长俞义泉时,他非常赞赏做企业的这种境界。他的志向是做新型水处理行业的引领者,上顺国家环保战略,下合客户的经济利益,中联环赚的钱带有理想光芒。从事水处理15年,深刻体会我国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沉重压力,俞义泉怀着急迫心情做企业,带着社会责任感做事业。
理念引导:污水是资源,不是负担
中联环的水处理业务处于快速发展的开端,俞义泉和他的团队要经常跟政府官员和客户打交道,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是这句话:污水是资源,不要把它看作是负担。或者说,污水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在俞义泉面前铺开的是一个巨大的新型水处理市场,他为此厚积薄发,而今踌躇满志。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将在环保领域投资3万亿元,其中污水处理行业4000亿元,中水回用率要翻一倍。即使翻倍也才达到20%左右,这个行业注定有很大的空间。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研发,中联环的核心专利技术“水处理生态模拟技术”,集成了当今国际先进的生物平衡技术、膜技术、生物除臭、隔音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中联环的长期科技顾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首席科学家陶桂和评价中联环的水处理工艺,让“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即可”的环保标准,开始成为历史。
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污水处理问题重重。全国仍然有61个设市城市没有建污水处理厂,而大中城市的市政污水系统存在管网老旧、污泥难处置、能耗及人力成本高企、卫生死角困扰居民等痼疾。这些问题成为中联环开拓新型水处理产业的契机,以前是俞义泉要花大量精力单向游说政府和客户,现在开始有省市领导来主动找他谈项目建设。
2010年11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及福建省、厦门市的政协领导陆续到厦门大学参观了中联环建的“再生水回用项目”。这个项目日处理污水3000吨,全部分质回用,实现校区零排放,每年节省水费及排污费可达450万元,扣除管理运营成本每年省钱280万元,5年省下的钱即可抵消总投资。该项目还彻底解决了原来部分污水排向海滩的问题
方案引领:水处理的“葡萄串模式”
江西省近两年在全省建了64个污水处理厂,结果大部分因市政管网不足而“吃不饱”,投资动辄数亿甚至十几亿,结果运转低效。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熟悉污水处理行业的俞义泉认为,建这些污水处理厂已经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历史潮流,“传统污水处理系统要求将污水‘大集中’,而要回用必然是‘小分散’。”
中联环为此率先提出污水处理的“葡萄串模式”——在一定规模的区域内建设中小型(10000—30000吨/天)污水及再生水处理站,每个站都可以相对独立运营,将污水回用就近减量,众多中小型站通过大大缩小口径的管网与少量大型污水处理站串联起来,形成大小配合、主网大循环与个体微循环相结合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俞义泉表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专家认可,关键是需要政府市政规划及政策对该方案的认同和配合。
传统的“大集中”污水处理需要大口径管网长距离输送(包括泵站抽提)污水,管网建设成本往往是污水厂的数倍,管网维护成本和能耗也很大。“相比之下,我们在厦门做了100多个水处理项目,十几万吨的日用水量,只有8个人负责为100多个客户提供运营维护服务。”俞义泉介绍说,葡萄串模式如果广泛实行,将为地方政府节省大量公共开支。
模式引领:模块化可复制布局全国
中联环坚持对客户、对社会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强调“项目做完了要能用”。相比某些市政项目建设不当就可能造成闲置不用,中联环的民营企业身份凸显了市场化的力量。俞义泉介绍,中联环做了200多个项目,如果平均每个项目收25万元的运行维护服务费,中联环可以多赢利5000万元以上,但是这个服务环节是免费的。他说,免费运营服务是企业诚信和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借鉴发达国家在类似行业普遍采用的EPC运作模式——从工程设计、设备采购、项目施工到设备运行,都由中联环全权负责。
“中联环品牌建设的将围绕‘三好’来做:一是企业形象好、人品好,二是硬件要好,技术设备好,三是服务好,为客户创造效益。”面对巨大的水处理行业商机,俞义泉更多地想到的是责任和良心,希望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企业的力量。
通过全程运营服务,中联环掌握了不同类型水处理项目的大量技术参数,然后分门别类将其标准化、模块化,这将构成中联环的另一核心竞争力——便利其在全国拓展复制。比如,中联环与厦门大学合作的再生水回用项目,已经成为经典模本在全国高校复制;包括充分利用国家节能减排扶持政策为客户节省费用——通过教育部列入节能减排资助项目,从而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居民社区中水回用项目、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各类工业企业中水回用项目等,都在做类似的模块化工作。“企业的成熟,将通过模块化复制的成熟体现出来。”
中联环将通过模块化复制在全国城市推进,做水处理行业的U型两端,将中间的施工环节外包给专业的施工企业。而携手北大共建“北大工学院中联环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使中联环获得更大的科研平台,在环境科研、理论理念、人才引进当方面领先同行;产学研合作也让中联环更有底气瞄准更多元的延伸领域,包括城市污泥处置、水源地保护、湿地修复、流域治理等。最近,中联环的一个环保项目就是黄河上游水源保护。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